中文 English

中文

English

如何抓住地震预警的黄金几秒? 【经纬低调分享】

日期:2024-04-05 20:27:57     来源:360足球直播在线观看

  4月3日7时58分在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3.81度,东经121.74度,距台湾岛约14公里。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报目录,震中周边200公里内近5年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共256次,最大地震是本次地震。

  福建厦门、福州、泉州、宁德等地震感强烈。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有震感。

  几乎每次发生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地震后,“手机地震预警”这个词条都一定会出现在公众面前。手机地震预警怎么样开通?大家如何利用好时间窗口,及时逃生?今天,我们就不说Enjoy了,希望我们大家平安无虞:

  地震预警功能很重要,在紧急时刻,提前几秒钟的预警,都是紧急避险的宝贵时间。那么,我们怎么样才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呢?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自己的手机是不是已经开通“地震预警”功能,根据手机型号不相同,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应用商店中,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

  还有一部分品牌的手机需要到系统“设置”当中,找到“安全”选项,然后一步步根据提示打开“地震预警”功能。

  它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视屏幕,一旦地震来袭,地震波抵达倒计时等预警信息就会出现在屏幕上,提醒用户赶快避险。

  据《西北地震学报》2002 年进行的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 3 秒时,可使人员受伤或死亡减少 14%;预警时间 10 秒,伤亡减少 39%,20 秒预警能够大大减少高达 63% 的伤亡。

  收到预警之后,参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给出的逃生时间表,听到20秒预警时,4层楼以下的居民别犹豫,迅速冲出建筑逃往开阔空地,10秒预警足够一二层居民逃脱,5 秒预警则足够跑出平房。

  时间不够用的话,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就地避险。当然有在心里嘀咕的几秒钟,可以把家中火源和电源关闭(以免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漏)。最好的躲藏姿势并非抱头蹲防,而是抱头侧躺。

  抱头蹲下时,人容易受到来自上方的重压而阻塞呼吸,直接用颈椎承担重量,而侧躺可以最大限度地用手肘和肋骨保证呼吸顺畅,提高生还率。

  在很多地震“避险指南”中,找“三角空间”好像成为默认的求生法则,被人谨记。但这怎么来的?还有是不是科学?

  所谓“生命三角求生法”,是指在能形成三角形空间的位置躲藏。比如当你卧倒在衣柜、沙发等旁边,天花板砸下后,物体周边会形成三角空间。物体越大、越坚固,它被挤压的余地就越小。

  一位号称“全世界最有经验的救援队队长”库普(Doug Copp)在1996年尝试验证这一理论。他的团队将20具人模型分别放置于一座楼内的桌子底下和旁边,接着炸毁了那座楼房。现场清理报告说明,桌子底下的10具模型均被掉下的房顶“砸死”,而旁边10具则全数“生还”。

  几乎每一次地震之后,“生命三角求生法”就会传播一遍。然后,则是对这种求生方法揭露和批判的声音。

  曾对1999年土耳其7.8级大地震进行详细调研的抗震减灾专家佩特(Marla Petal)指出了库普犯下来一个严重错误:将炸药爆破导致的房屋倒塌等同于地震中也许会出现的房屋倒塌。库普将炸药置于承重柱内部,爆破时柱子一折房顶就会像一张大饼一样平塌(pancake collapse)下来。但真正的地震给房子造成的破坏却并非如此。

  地质学家和抗震工程学家告诉我们,房屋受到地震波袭击时,有几率发生各个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顶平塌、墙体外倒、墙体内倒和房顶M形向下弯折几种。所以,尽管观察地震造成的废墟,我们大家可以发现在一些位置上确实存在类似的“三角空间”。不过,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无法预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发生的方向,也就无法了解什么地方会有所谓的三角“求生空间”。

  在一次日本利用振动台进行的地震模拟实验中,佩特博士就看到一台巨大的冰箱划过整间房屋,在翻了几个跟斗之后将实验中的“儿童”挤扁。

  问题出现了,求生者无法在变化着的灾难环境中,预判哪里一定会形成“生命三角”。

  如果想抵御四处横飞的“家伙事儿”,有一个地震口诀—伏地、遮挡、手抓牢(Drop,Cover and Hold on)可以应对。

  当求生者跑来跑去,“计算”生命三角时。不如减少移动。赶紧就近钻到桌子下边或用靠垫捂住最脆弱的头部,手牢牢抓住桌子腿并做好桌子大幅度移动的准备。这也许恰好可以解释佩特从加州和土耳其地震中得到的令人费解的统计结果——对地震发生时正躺在床上的人来说,躺着不动者受到伤害的概率要小于翻身下床者。

  伊朗国际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学研究院的Mohammadreza Mahdavifar博士2009年发表的论文则比较了“伏地、遮挡、手抓牢”和“生命三角”这两种方法的优劣。研究的结论仍然是“伏地、遮挡、手抓牢”口诀是更好的选择。

  地震预警不等于预测。就像预测天气一样,预测还没发生的地震,是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且无法达到的。地震预警简单来说,则是利用两个“时间差”。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两种主要的地震波:一种是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传播速度约为6.0km/s),一种是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5km/s)。

  地震多发区域安装相对密集的地震检验测试台站,地震发生后,地震仪捕捉到纵波,利用地震波信息快速计算出地震参数(时间、地点、震级大小),影响程度和预警时间。抢在横波到达之前,将信息通过电磁波(其传播速度约为300000km/s)形式进行分发,抢出时间窗口。

  截至2019年5月,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已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中国地震区人口90%。2020年4月29日,第二代大陆地震预警网在四川开建。

  目前很多手机系统自带地震预警功能。“整个办公室一百号人,就三个手机响了,其中两个手机都是我的。”这位网友的经历或许过于极端,但也提示我们,灾难面前,我们的确能提前做好一些准备:在手机系统设置里,开启地震预警权限(安卓手机大多可以在系统设定中实现,iPhone可通过第三方app实现)。

  地震预警能不能救命,是不是万能的呢?不是一直说地震报警是给远处的人们发出地震警报,那么地震发生较近的区域警报有用吗?确实,地震预警在原理上就存在一个难以避免的“预警盲区”。

  红星为震源,红房子为地震台。前面我们说过从地震发生到发出警报需要时间,这一段时间包括:(1)地震波从震源到达地震台与(2)地震台收到地震信号再判定地震所需时间的总和。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地震波照样传播,这段时间对应的是横波传播距离,我们叫做地震预警盲区。

  假设最理想的情况是地震台正好在大地震的上方,也就是在震中位置。如果地震发生在12公里深,按照地震纵波传播速度6公里/秒,则地震纵波传到地面地震台大约需2秒钟,地震台收到地震波后有必要进行快速的计算,从而确定前述的地震参数。

  目前全球顶配水平的计算需要用前3秒地震波,这样最短时间需要5秒才能发出地震警报,这时地震纵波已经走了30公里左右,地震横波也已经走了将近20公里左右,我们称纵波走过的半径30公里和横波走过的20公里以内的区域为纵波和横波的地震预警的盲区。

  如前所述由于地震破坏的元凶是横波,所以一般指横波的地震预警盲区为地震预警盲区。显然在盲区内警报收到时,有破坏力的横波已经到达或过去了。

  对于中小地震,地震预警作用有限。而大地震在盲区以外的一定区域仍会产生强烈震动,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果进行地震预警,就能减轻盲区以外的灾害,我们把这个区域称为地震预警的获益区。再远的区域,例如烈度为6度以下较远的区域,地震预警的作用也就不大了,称为地震预警的无效区。因此能说地震预警对震级大的地震作用才大。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盲区内可能是地震破坏最大的地区。因此要使地震预警获得更大的效益,在技术上需要尽可能缩短处理地震的时间,但是无法消灭盲区。

  当然有研究表明地震警报对于盲区也是有用的,它相当于给人以警示,无需人们再自身判断就可立即避险,其次,房屋的破坏并不是横波到达就立即破坏。另外自动紧急处置也可以在得到警报后立即动作,例如断电,减少次生灾害发生。

  总之,作为地球科学近些年发展的新技术,地震预警确实是有减灾作用。同时地震预警也是社会工程,我们应该了解和正确地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官方微信

360足球直播在线观看 | 京ICP备17047215号-1